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1:端午

余梦楼 故乡读书会 2022-10-15


如果你喜欢本文,敬请转发;如果你愿意持续分享,敬请关注


故乡读书会








  ◆  ◆





    



余梦楼



    


【作者简介】

李全修,出生于1940年,武汉市汉南区人。1960年于黄石师专毕业后分配至刚创办的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黄石教育学院前身)担任中文教师。1962年进修学院下马,进入大冶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员、教研组长、副校长,直至退休。被评为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获曾宪梓奖;曾参与若干项省级中师教育研究课题,发表若干论文并获奖,主编《语文教学艺术》一书获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1991-1993年度著作二等奖;曾被《师范教育研究》作为首位封面人物。著有《古诗赏读》等多种。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11:端午

文|李全修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者,始也,首也,义同初;五、午二字古通。“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传为晋代周处所著《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野鸭)角黍。”原先端午并非专称五月初五。 宋·洪迈《容斋随笔·八月端午》云:“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説(yuè)《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后来端午节成为重要节日,才逐渐作为五月初五的专称。



端午时值仲夏,又名“端阳”,唐·杨巨源《谢人送粽》诗:“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同“盘”角黍细包金。”因为月与日都是五,故又名“重五”,宋·无咎齐天乐·端午》词:“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又名“天中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趁天中》:“《提要录》:‘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古越图腾祭祀说,恶日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屈原说等(请参看闻一多《端午考》),而以纪念屈原说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

端午节是一个纪念性节日,包粽子、划龙舟等习俗就是源于纪念屈原。

端午时值仲夏,天气渐热,疾病易于流行,端午风俗中有不少体现卫生、祛病的内容,如悬艾于门、彩丝系臂、悬艾叶蒲剑、饮菖蒲酒雄黄酒、浴兰汤等,所以端午节也是一个开展全民卫生防疫活动的节日。

端午风俗还有游乐的内容,如龙舟竞渡、斗百草等,又是一个全民娱乐的节日。

下面介绍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包吃粽子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太平御览》卷八五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餽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除了作为纪念屈原的祭品之外,粽子还是宫中庆贺端午节赐予臣下的食品,民间也以之作为礼物互相馈送。如下列诗词所写:

 

汨渚(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屈原赴湘而死,故称之为湘累)。灵均(屈原字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宋·晏殊《端午作》)

 

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明·庄昶《端午食赐粽有感》)

 

粽子的品种有多种,古代最流行的一种叫做“九子粽”,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的九只粽子上上下下串连而成。九子粽因为五彩缤纷,非常好看,又因为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名“九子粽”,大多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自魏晋以来,历代诗歌中都留下了“九子粽”的踪迹,如:

 

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盛年将可惜。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情人)手。(魏晋·无名氏《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五月歌》)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雕盘九子香,彩丝朱索更迎祥。(宋·胡宿《皇后阁端午帖子》)

 

萦丝楚粽。巧借针神缝。杂俎轻镂花影动。却比菰蒲郑重。    陋他九子殊名。随他百索殊形。好是餐他秀色,鬓边袅袅婷婷。(清·董元恺《清平乐·绫包角黍》)

 


龙舟竞渡


闻一多《端午考》说:“寻常舟船刻为龙形,本是吴、越一带的习俗。”又说:“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而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六朝。《御览》三一引《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守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自此以后,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屈原的传说掩盖了其他各种说法。

《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急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隋唐嘉话》也认为:“俗五月五日为竞渡戏,自襄州以南,所向相传云:屈原初沉江之时,其乡人乘舟求之,后因为此戏。”这两条记载反映了隋唐以来龙舟竞渡由纪念性活动演变为竞技性游乐活动的过程。


古代诗歌所写龙舟竞渡是一种大场面的娱乐活动,万众倾城而出,往往地方官员也要亲临,如下面诗词所写: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卧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竞赛所设锦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唐·张建封《竞渡歌》)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fú,鼓槌)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髻鬣动,蝃蝀dìdòng,彩虹)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唐·刘禹锡《竞渡曲》)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冲得锦标第一归。(宋·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彩丝系臂

《御览》三一引《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同“瘟”),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压胜物和饰物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荆楚岁时记》亦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遺。”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引《续汉书》记此风俗之源:“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施门户,故汉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以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于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人以约(束)臂,相承之误也。”说明彩丝系臂的风俗带有季节变换时卫生防疫的意义。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高门高挂艾天师,玉臂还彩丝。(宋·李同“恭”《端午日》)

殷勤彩丝系臂,问如何、不片帆风。(元·张野《木兰花慢·端午发松江》)

始知节届佩符辰。彩丝系,输与少年人。(清·纪映淮小重山·端午

 

饮菖蒲酒、雄黄酒


《荆楚岁时记》云:“端午节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辟瘟气。”《帝京岁时记胜》:“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饮馀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本草纲目》:“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人佩之,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敢伤。”诗云:

 

角黍菖蒲酒,年年旧俗谙。(唐末宋初·徐铉《和李秀才端午日见寄》)

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宋·朱淑真《端午》)

客里端阳也自娱,呼童沽酒菖蒲。(明·陈泰来《客中午日》)

菖蒲叶绿艾叶肥,雄黄醉酒城乡市。(清·许传霈《题钟馗图》)

满酌雄黄除恶酒,老夫醉颊回朱。(近代·沈曾植《临江仙·午日有寄》)


门悬艾叶蒲剑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通过祈祷消除除)毒气。”写“艾人”的诗如:

 

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唐·和凝《宫词百首》其九十五)

 

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纱帕子玉环儿,孩儿画扇儿,奴儿自是豆娘儿,今朝正及时。(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所载古《端五词》)  

 

或将艾叶制成虎形饰物,谓佩戴之能辟邪祛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掺艾虎》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艾虎”也成为诗词专用语:

 

鬓花臂丝盘艾虎,佳人竞云作重午。(宋·韩《重午》)

城中千门悬艾虎,汨罗江头沸箫鼓。(明·孙承恩《观竞渡歌》)

 

又,旧俗以蒲为剑,于端午节挂在门上,谓可辟邪。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菖蒲艾子》:“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蒲剑”也成了诗词专门词语:

 

雨淬菖蒲剑,云荣角黍丝。(宋·陈宓《端午》)

彩丝缕缕称延命,蒲剑青青说辟邪。(清·弘历《端午帖子词》其二)

且从容、艾符蒲剑,今年依旧。(近代·沈曾植《金缕曲·甲寅端阳》)

 


 



浴兰汤


《荆楚岁时记》又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宋·吴自牧《梦粱录·五月》:(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夜航船》:“五月五日蓄兰为汤以沐浴。《楚辞·离骚》:‘浴兰汤兮沐芳华。’”浴兰,浴于兰汤。古人以为兰草可祛除不祥,故以兰汤洁斋祭祀。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唐·元稹《表夏十首》其十)

沐浴兰汤在此辰,内园仙境物华新。(宋·晏殊《端午词》)

五月宫中日最长,天中节近浴兰汤。(明·江源《十二月词》其五)


 

斗草


端午也有斗草的游戏,《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隋唐嘉话》并记有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逸事。而宋人端午帖子诗词中每涉及斗草的内容,如:

 

鸣蜩惊早夏,斗草及良辰。共荐菖华酒,君王寿万春。(欧阳修)

肃肃槐庭午,沉沉玉漏稀。皇恩乐佳节,斗草得珠玑。(苏轼)

寻芳空茂木,斗草得幽兰。歌舞纤健,嬉游玉佩珊。(苏辙)

 

现在抄录几首全面表现端午风俗的几首词如下,对读者了解端午或有帮助: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烈。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屈原作品中常用楚国方言“些suo”,故以“些魂”代指屈原)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qiān,拔取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征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南风)应解,把君愁袂mèi,袖子)吹裂。(宋·张榘《念奴娇》)

 

佳辰重午。钗悬艾虎。臂缠彩缕。龙舟两两竞渡。画鼓。雕弓射角黍。    兰汤浴罢蒲觞泛。红生面。窈窕摇葵扇。凭栏杆。髻鬟。阑珊。乞郎半夏丸。(明末清初·尤侗《河传·五月》)

 

剑倚苍蒲,虎牵白艾,清尊满泛雄黄。四海天中,千古号端阳。刚刚五月逢初五,近短至书云夜渐长。能续命,多少缠绵彩缕,沐浴兰汤。    信是怀沙堪吊,飞凫一时竞渡,泽畔悲凉。今作欢娱,谁断汨罗肠。红裙妒杀榴花色,看眉黛凝萱草夺将。笑粉团角黍,小弓戏射,中者先尝。(清·陆求可《送入我门来·端午》)

 

明清时,又以农历五月一日至五日为女儿节,风俗与端午节大同小异。《帝京景物略》卷之二《城东内外·春场》:“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投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毒虫。家各悬五雷符。簪佩各小纸符,簪或五毒,五瑞花草。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明·沈榜《宛署杂记》:“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见《帝京景物略》)记其风俗云:

 

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长安街道人人趋,三条九陌(泛指帝都纵横大道)无断尘。赤日中天万户动,棕藤清道骑官从。高肩大轿风奔驰,五侯七贵(泛指达官显贵)相迎送。陌上相望不相知,络绎追寻海子湄。隐隐朱楼围翠,深深金谷驻chān(幕帐)。买笑追欢日不足,喧过通衢喧水曲。蹋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我来戚里列侯家,眩恍疑乘天汉槎。画壁丹楼池砌白,朱鱼翠鸟绮疏斜。竟日淹留天欲暮,纷纷轩驷红尘度。公子王孙合沓归,摩肩击毂忘来路。人生行乐须及时,汨罗之人非所为。

 

清代诗人陈维崧《水调歌头·庚申五日》也是咏女儿节的:

 

又是女儿节,何处贳shì赊欠香醪。艾装碧虎闪烁,与汝复相遭。回忆家乡此际,不少痴儿騃(ái,呆)女,彩鹢绣旗摇。蹙起一川雪,崩落半空涛。    渚宫(春秋时期楚国宫殿名)远,沣水(长安河流名)阔,恐难招。古来陈事何限,细数总今朝。楚国湘累(指屈原)自苦,齐国薛君(指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自乐,一笑等鸿毛。我自饮我酒,卿自读卿骚。


在我幼时,这种风俗尚存,农村妇女揭穿红着绿,相约游逛,称为“摆端阳。”


 




 









——李全修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系列——


中国传统节日诗话10:浴佛节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9:上巳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8:清明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7:寒食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6:社日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5:花朝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4:元宵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人日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元日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立春




延伸阅读:


看 客|人生百味


名人疵 | 给名人挑刺


苏东坡与桃花茶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